-
首页 »
CBA » 华体会体育-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
华体会体育-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
16日1时40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顺利发射升空。
“量子号”开启量子卫星“星座”
“墨子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实验卫星之一,主要科学目标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此基础上实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以期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它将在太空中分发纠缠光子,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并检验空间尺度的量子力学完备性。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使用量子卫星,点对点传输,可以做到1秒钟传送100K密钥数据;以后提高到1兆或10兆密钥,这将极大推动量子通信实用化。”
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他同时展望说,如果经过5年努力,可以得到量子卫星“星座”。“像北斗一样,很多颗量子卫星在空中,将改变我们在信息安全上非常被动的局面。”
此外,潘建伟表示,作为一颗科学卫星,“墨子号”将在大尺度范围验证量子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首次在世界上实现光子多项信息的隐形传态,科学家将之形象比喻为:一瞬间,合肥的孙悟空崩溃了,北京出现一只具备孙悟空身高和体重的猴子。此次,该项目将试图让“孙悟空”在太空与地面之间瞬移。
除此以外,“墨子号”还将搭载第二代激光实验系统,用新方法实现更高的信息传递速率。
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抓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科学目标和研制科学应用系统;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系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中科大研制有效载荷分系统;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地面支撑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参加。
中国研发的量子卫星应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包括同时瞄准两个地面站的高精度星地光路对准、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卫星设计寿命为两年。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院研制的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和西班牙科学实验小卫星。
长二丁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此次是长征系列火箭第234次飞行。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是怎样炼成的?
“2003年,我们想到,为了真正实现远距离量子通讯,可能需要卫星。”8月15日,东风航天城的东风宾馆,潘建伟面对媒体回忆起量子卫星想法的诞生。 那时,距离潘建伟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光量子操纵实验室,仅仅两年。
量子有许多神奇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纠缠”。对处于纠缠态的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操作,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不管这两个粒子相距多远,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他们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心灵感应”。 于是,量子隐形传态的概念被提出:关于一个量子客体的全部信息在某个地点被扫描输入,又能在一个新的地点重构出来。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量子隐形传态的距离纪录被中外科学家一再刷新。
2005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
2007年开始,潘建伟与中科院一些机构合作,做地面验证。2010年,他们论证了发射卫星的可能性;2011年底,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正式立项。
困难全都得自己解决。
“墨子号”常务副总师兼卫星总指挥王建宇说,他的工作就是帮助科学家梦想成真。“2011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原理样机、初样、正样几个阶段的努力。因为是国际上第一颗量子卫星,毫无参照。以前有些卫星任务,多少能找到参考,在国际做法的基础上改进。但量子卫星的困难全得自己解决。”
王建宇举了一个难点:“首先,卫星微弱的光发下来,地面要收到。一千公里远,0.7个角秒,对不准不行,而且地面要收到每一个光子。因为光的编码是偏振状态,我们不但要收到光子,还要完美检测偏振状态,才能变成密码。”
这就相当于人坐在万米高空的飞机,向下扔一连串硬币,要扔进一个慢慢旋转的储币罐的缝里。必须瞄准好,因为硬币斜了也投不进去。而密钥分发时,每秒钟要接收1亿个光子,连次序都不能搞错。
接受光子的望远镜的灵敏度,相当于月球上划一根火柴,地球上就要测到,难度等同要在地球上看清木星卫星上的车牌号。
“卫星上发出一对纠缠光子,要两个站同时收到,国际上从未做过。”王建宇说,“美国人做过一个点对准。他们是强光通信,要用强光引导。我们是弱光通信,用5种光,还要区分出来。”
潘建伟坦言,卫星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题,很难说哪个困难最大。他透露,在卫星设计过程中,他们也有过重要的调整。“宇宙中有很多高能粒子,我们的卫星要接受地面信号,需要红外探测器在宇宙环境中,单光子水平下长时间工作。西欧给出的测试报告,说探测器可以经受高能粒子打击。结果我们去验证,1个星期探测器就被打坏了。于是,我们就想将轨道搞低一点,避开高能粒子,但作用有限。后来我们又用了一种办法,让探测器即使身处高能粒子打击下,还能工作1年以上。”
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出厂装箱前进行外观检查(2016年6月30日摄)
跨越半个地球的量子通信连接
其实,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潘建伟的竞争对手之一,就是他曾经的导师,奥地利科学院院长、物理学教授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从纠缠光子分发到量子隐形传态,中国团队和奥地利团队不断竞争,立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蔡林格研究组同样一直在和欧洲空间局商讨建立量子卫星计划。但是,“它的运行机制太慢了,以至于没有做出任何决策”。
“墨子号”发射成功,中国团队在量子太空竞赛中,已经领先一步。
现在,潘建伟和蔡林格团队有了一个共同目标——在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生成和共享一个安全的量子密钥。
量子密钥,即发送方和接收方采用单光子状态作为信息载体来建立的密钥。单光子不可分割、不可复制,也无法被精确地测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破译者掌握怎样先进的窃听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而建立的密钥,不可能被破解。
这就是“绝对安全”。量子通信被视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通信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
“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我相信量子通信将在不到10年时间里辐射千家万户。期盼在我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以量子计算为终端、以量子通信为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的诞生。”潘建伟说,“相信我国科学家做得到。”
奥地利的研究团队同样投入热情,加入这场新的国际合作。蔡林格说:“我的一个学生正开始学习汉语。”他希望,此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能够为两个大陆之间,建立起第一个量子通信连接。
卫星发出一对纠缠光子,两个站同时收到
2030年,建成全球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这样的通信连接,还会有更多。
潘建伟说,从量子卫星到地面跨度为500公里,地面站之间相距1200公里,据他所知,这是国际上跨度最大的单个实验室。
他所说的地面站,是量子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的配置为:1个中心——合肥量子科学实验中心;4个站——南山、德令哈、兴隆、丽江量子通信地面站;1个平台——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
卫星的成功发射,并不意味着团队可以稍事休息,这条征途没有尽头。潘建伟心中的时间表,也已经排到了2030年。
“单颗低轨卫星无法覆盖全球,同时由于强烈的太阳光背景,目前的星地量子通信只能在地影区进行。要实现高效的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形成一个卫星网络。”潘建伟强调。
接下来,团队还要开展空间站“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项目。该项目将研究星间量子通信技术、全天时量子通信技术等,同时进行量子密钥组网应用、多种技术体制的空间激光通信验证、量子密钥分发与激光通信复合的加密信息传输系统等应用研究,为下一步的卫星组网奠定技术基础。
“如果进展顺利,国家也支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那么有希望到2030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潘建伟说。
量子卫星“墨子号”的独门绝技
本文链接地址:华体会体育-奥地利险胜以色列,大胆追赶
发表评论